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pg电子待遇保障处 陈茜
初识毛姆,便是友人赠送的傅惟慈先生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月亮与六便士》,那段时间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在出版一套译文经典,俗称“窗帘布”系列,装帧精美,尤其是封面特别吸引人,手里的这本便是其一,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看外表,就已满心欢喜,同时又带着对认识新作家的好奇之心便开启了本书之旅。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写的是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经拥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实现艺术的表达方式,精神亦在忍受着痛苦折磨。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来到一个偏远的小岛上,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创作了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作品。但在他因病逝世之前,却让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土著女子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付之一炬。
译者对毛姆的评价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笔锋像一把解剖刀,能够挖掘出隐藏在人们心底深处的思想活动。他对待自己笔下人物常采取一种静观的态度,既不多说教,也很少指出伦理是非,只是表述,让读者自己判断。在读完小说后,对此深有感触,毛姆很会讲故事,比如小说的前面已经写了两章内容,第三章的开头却是“但是这一切都是题外之言”,内心不禁笑起来,伏笔长不说,主要是有那么一点真诚和可爱。整篇小说读完,感受最深的是毛姆对女性的理解。
故事中,主人公经历了三位女性,被自己追求理想丢下的妻子,朋友的妻子以及陪伴自己荒岛艺术创作的伴侣。主人公妻子在故事中是一位旁观者看来很优秀的女性,善良、淳朴、真诚而又富有同情心,爱家人和家庭的同时她并没有被家庭所牵绊,拥有自己的生活。按说这样的女性应该享有完美的婚姻生活,但讲故事的人却说“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货”。所以她迎来的结局是丈夫为了追求理想而抛妻弃子,这种情节让人难以接受,主人公走得毫不犹豫且不带一丝的忏悔,甚至把一切当成理所当然。可为什么女性就一定要承担这样的后果呢?不解。
主人公落魄的时候,他的一位善良的朋友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并乞求妻子帮助他,让他在家里养病,没想到妻子看上了主人公并决心跟他走,主人公也没有拒绝,要知道对于主人公来讲,他是一个视理想为生命的人,感情这种东西并不是他理想世界里的唯一,只是在他陷入迷茫时的一种调节剂,一旦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感情就会成为一种累赘,所以女性再一次成为了理想的牺牲品。讲故事的人又说“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响儿地干这事”,“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去干些别的事以分散精力,首先他们得赚钱,其次他们还会沉湎于体育等活动,最后还可能对艺术感兴趣。”多么真实,这也造成视爱情为全部的朋友妻子悲剧性的结局,叹息。
主人公最后又结了婚,同样比较现实的是他的再次结婚也不是因为爱,只是因为合适,只是想找一个能够照顾他生活起居的人,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女性又一次的成为了理想的牺牲品。这位陪伴至终的女性享受 “妻子”的名分,付出自己的热情和劳力,但并没有拥有真正的感情,可是她却觉得很满足,作为旁观者,只是觉得卑微。也许正是因为卑微才能在某些方面显得伟大,她陪伴主人公走过了创作的辉煌时期直至其患上麻风病走向死亡,一直在身边不离不弃,亲吻着他的脚感激他让自己能够留下来照顾他。如果主人公被后世评价为杰出,那这位女性应是他背后伟大的存在,但没人会记得她的卑微,甚至只会认为那是一种奉献。
故事的结局,主人公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主人公妻子过着安逸的生活,朋友的妻子去世,最终的伴侣留在荒岛。讲故事的人言语之中多多少少对女性有那么一点点刻薄,却也道出了部分事实,女性总是过于感性,相比较男性更具有牺牲奉献精神,更容易成为他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当然,故事主要是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深处散发着让人灵魂出窍、奋不顾身的光洁的月亮,大多数人只能是为六便士终日奔波跋涉。在我看来,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拥有月亮,借着月光拥有一地的六便士也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